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秀州超果惟湛法师行业记 北宋 · 释元照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三五、《芝园集》卷上
法师东阳义乌宋氏之子,惟湛名也,子照字也。
未生之日,有神异僧谓其父曰:「汝当生子六人,其第五者慎勿留之,宜令出家,必弘大教」。
祥符中,母陈氏始生法师,龆年便怀出俗,父母难之,因而致疾。
其父方悟畴昔异僧之言,乃从其志,遂礼双林寺慧勤为师,寺即梁朝大士所居处也。
真宗天禧中普度天下僧尼,法师乃获剃染。
明年即具戒品,严奉彝范,深乐圆乘。
天台之教大振于江左,遂投天台东掖山神照法师而求学焉。
昼探妙义,夕奉忏摩,三业翘勤,寸阴不废,故同学辈以道人称之。
复诣四明广智之门,旁求异闻,博究精义,一坐十载,大有所成,乃曰:「大师所得,我亦得之」。
遂升堂请益,为众激扬,四方向风,群学畏服。
复自思曰:「大师所授,吾不复疑矣。
若夫圆顿绝待之旨,非深造自得,吾窃不敢自许」。
乃优而柔之,积而思之,忽于智者祖师言下廓然自悟,涣如冰释。
乃与同学先达辈相与讲论,或稽首伏从者,或攘臂拒斥者,法师喟然叹曰:「吾佛之道,得之者谓之无诤,三昧尚非言思所到,宁容戏论乎」?
遂卷衣还乡,栖止旧隐。
进月,远继大苏之风;
菜食水斋,高慕赤城之节,宴晦林野,禅诵自适。
既而思曰:「吾祖有训,弘法是务,莫作最后断佛种人。
吾今专门独善,岂其孙谋耶」?
于是负锡来吴,辟绛纱于钱唐香严兰若。
次迁东越,后居云间,即超果道场也。
法师才至,士庶风偃,学众云集有时。
启贝文,挥犀柄,圆音落落,骇于群听。
或升其堂,或入其室,一云所雨,莫不沾益。
讲习之馀,志在兴建,导诱豪族,力营福事。
雕弥陀圣像,敞净土忏室,讲堂函丈,周遭舍宇,所须供事,一皆新之。
自是天台之道、净土之教流于中吴者,由师始也。
山家教观,大小部帙,轮环讲授,不可具录。
熙宁六年三月八日建光明忏会,与众同修,期满七日。
临将解散,召集徒属,遽然告曰:「吾报缘齐此,欲与汝辈诀别,宜听吾言」。
即举《涅槃》、《遗教》等文,殷勤嘱累,其词哀切,举众垂泪。
言讫加趺,俨然而逝。
异日火化,得舍利数百粒,粲然如珠,火锻铁击,铿然不坏,非戒定慧力,曷至于是?
其徒以馀骨建塔于县西余山之慧日院。
春秋六十五,僧腊五十三。
亲度弟子曰贽通,曰宗永,曰宗式,曰宗古,登门受法者不可胜计。
慧圆师实得法之高弟,一日状其行业从予丐文。
辞不得已,因为编叙,庶有补于僧史云
张居士墓表1095年2月17日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一、《后山居士文集》卷一八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居士张隆字君道,苏之吴人,以书计为县簿史,乐声色酒博以自放。
年二十八,有名比丘谕以罪福真幻,卒然悔悟,委家绝世,专意释氏。
衣粗食淡,奉菩萨戒,滋久益严。
从雍熙道场元智法师授《华严》义。
手具疏抄,礼《华严》、《法华》、《楞严经》《、起信论》、《法界观》、《清凉抄疏》及他经凡数百卷,字一致敬。
又以梁忏为众礼佛十有一焉。
其称佛菩萨号每以百万数,率众供僧每以千计,言听事治,人以为能。
曰:「吾非自效,为作龙华之因尔」。
日再至,讲所习天台、贤首二教,退则礼诵跪绕,阅《大藏经》,口不绝声,身不旷礼,夜尽三更,迨五鼓而兴。
每三八日会家众供佛,说教以终。
熙宁六年十月既望,年四十八矣,且有厌世语,遂与其子宗永别。
既讲还,未至,觉背痛,至则趺座,诵观音号,掖以如寝,及席而逝。
常曰「吾死用浮图法」,于是火焉。
明年冬至,葬县之南里。
娶闻氏,产四男子,圭、崇、宗永、湜。
初,居士以两子事浮图,师既卒,崇复家,而宗永遂为比丘号惠严大师
初,居士奇其子,故舍。
自其幼时,有胜会必与俱,以导其志。
其后往来江湖间,事圆通禅师
圆通来居东都法云,以为修造主。
于是合众施为殿藏门寮,前庖后寝,凡费六千万,更十年而后成。
长者廖宁一见施千万,为三佛、六菩萨、十八大士、群从卫之象,其所为必极天下之工。
既成而去,于是惠严之名行于方内,相传以为神奇而不知其所馀也。
顾其中有大焉,而未试也。
语曰知子其父,果哉。
初,居士葬不铭,余与惠严好,于其别,为次其行,使归镵诸石,以表其阡,以慰其乡之思,以启后人,其勿坏。
华严證明疏 北宋 · 陈师道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七二、《后山居士文集》卷一七
弟子陈师道与妻郭悟同心共施,因慧严大师宗永,买《大方广佛华严经》一部八十一策,并匮二只,及请曹州开元寺上生院讲主重宝庆赞者。
右,伏以因缘契会,得有此经,庆幸平生,孰如今日!
实身贫而家富,将口诵而心通。
誓尽此生,敬供不息。
在在处处,如佛之存;
劫劫生生,以今为始。
伏愿诸佛所说,如庆喜而常闻;
一生之间,与善财而同證。
萧居士书华严经序1259年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五六九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莆田
前贤多自札道释书,右军有《黄庭经》,欧、虞有《多心经》,欧又有《陀罗尼咒》。
然此经咒皆简短,惟书《金刚经》字差多尔。
吾里大善知识萧居士宗永手写《华严经》八十一卷,是经十万言,在《大藏》中尤浩繁,部帙几半《通鉴》。
温公谓士大夫阅《通鉴》终编者少,余谓今僧家于《华严》亦然。
顷见灵石主僧祖日手抄本,小字端谨如雕刻。
然日公时方少壮,既老不复能矣。
居士以九十之年能之,使日公及见,当合掌赞叹,况俗人乎?
余二十七八岁时尝读是经,且笔其至言妙义于简,今追思之,了不省记,作字不能五七行则手战。
嗟夫!
余小居士十七岁,而衰健之判如此,岂特、蒲柳异禀而然欤!
里人言居士处世如马少游不入城,如庞德公身享上寿,子亦白首,孙桂发知名太学,垂以舍法解褐。
灵椿丹桂,萃于一门,积善之报也(《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七。)
十万言:据后文所述,《华严经》当不止十万言,此或有脱误。
致政萧君墓志铭1269年1月29日 南宋 · 刘克庄
 出处:全宋文卷七六四四、《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莆田市莆田
余友萧发较艺泽宫中优等,上幸学,累恩霈,咸淳戊辰科诏,监学言君行业,诏以君为泉州文学掾
乡评皆谓师儒清于丞参簿尉,近禄优于远宦,莫不为君父子喜。
一日发书来,缄题有异,启而视之,则以乃翁讣至。
既哭翁于寝门之外,急发使吊君。
踰月以书告葬请铭,礼也。
翁虽耆年,然子槐绿,身牙绯,仕则羔雁交辟,处则猿鹤与游,平生善择交而睦邻,若眉寿无有害者,又莫不为君悲哀叹息也。
萧氏莆之著姓,其先有仕至郎官开箕裘之传者,有为考肯堂者,有累世称孝者,建圣寿寺以续水部公祝尧之孤忠,医王祠以绍居士公济人之美意。
余论推其谱牒而知之,尝与君父子游者皆有钜人长德以踵,意度所谓一乡之善士,非邪?
君曾祖讳抡,故水部郎官,出守容州
恭人方氏。
祖欢,故迪功郎
孺人余氏。
宗永,故迪功郎
孺人刘氏。
君讳宋珍字君瞍承奉郎,赐绯鱼袋。
娶陈氏,继林氏,妣孺人
男二人:长桂芳,京学免解进士;
发,登戊辰龙飞第,迪功郎泉州教授
女一人,为尼。
孙男四人:长麒,次麟,次岩,次福。
孙女二人。
君生于己酉十月十日,卒于戊辰□月□日,享年八十,葬在柯山之原,以己巳□月□日掩坎。
余常患故家遗俗多积前美而乏后继,至于碑碣已朽腐而源委愈深远,岁月有久长而望实愈昭揭,如水部公一族绵绵延延,为莆名宗,特书而大书非后死者之责乎!
铭曰:
林中之趣,同庞居士
墓上之题,肖杜子美
德齿之尊,章服之贵,君未尝亡,君有英嗣。
宋故左中散大夫致仕上柱国清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任公墓志铭崇宁三年九月 北宋 · 谢悰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三七
公讳桷,字公渐姓任氏
其先蜀人高祖万全,后唐末随孟氏入蜀,以功为上将军
孟昶入朝,家于京师,遂为开封人
曾祖远,终于左藏库副使
祖守正,考化基,俱不仕。
公登进士科,登朝秩,比卿列,赠其考为尚书工部侍郎,妣金氏为仙源县太君
公为邓州司理参军南阳李因杀人送于州,吏受赇锻鍊为李宗永,法抵死,公阅实,疑其冤,释之。
治狱多所平反,满秩,为均州武当
以荐屡擢迁,进都官员外郎
官满东归,爱叶之风土,求葬其先,遂折资知叶县
叶经唐末五代后,田多污莱不治,公招募流民,辟地一千馀顷,十馀万,添户五千有奇,考课为京西路诸邑之最。
职方员外郎通判郓州,改郢州
岁荒,劝人户出赈济流民,无流移,公之力也。
后知房州,进朝请大夫
房素出材植,委官监促采代输送甚严,民不敢诉,公具利害言于朝,诏罢之。
最后知辽州
先是,河东早霜损稼,州县先以岁稔白监司,民有非泛灾伤,抑而不闻,公乞贷常平钱谷救之,辽民以安。
公为政以爱人为本,故在官,人受赐,去则人思之。
辽州归,再管句崇福,遂引典礼求退,以本官致仕,复进左中散大夫
终于邓州私第,享年七十有九。
公六七岁日诵万字,能为小诗,开封尹奏神童子。
及长,通诸子百家,时欧阳文忠公大变古文,遂中第。
既仕官,能用其学,故立朝所献,多补益当世。
尝上封事,援引唐虞成周广聪明、求成败,以致太平;
言士弊誇词赋,当革以经术;
又言民庶之家度用奢侈,耗蠹耕织,宜崇节俭以示天下;
又言养兵之害,乞诏有司讲求典籍,使行伍成而战阵精,军旅而财用省,革去五代之弊。
著有《困言》十篇、《字学集》、《姓韵》,皆藏于家。
公卜筑郊外,曰:「我以琴棋诗酒为四友」。
既挂冠,读书不辍。
客至,尝以野服见,虽权贵来,不修报谢。
尝语人曰:「七十不与宾客之事,礼也,布衣时往来者,穷达不改」。
临终语子孙曰:「吾生平清苦力学,《诗》《书》乃素业耳,勿坠,吾瞑目无憾也」。
公先娶保昌县君范氏,再娶崇德县李氏。
子十人:孝悌,蜀州录事参军
孝友,房州竹山县
孝廉京兆府蓝田县
孝庆,封州录事参军
孝高均州郧乡县
孝保、孝扬,俱进士
孝勤,社斋郎
孝先、孝璋,俱进士
女八人,俱适显族。
孙男十七人,女五人,曾孙三人。
公之诸子以崇宁三年九月壬申葬公于汝州叶县襄公村凤台乡祖茔之西南。
公先葬其元配保昌君于此,今又举继室崇德君附焉。
诸子来求铭于悰,悰侍公几杖久,而公之于悰训勉常欲有成,故铭公之墓不可得而辞也(铭阙)
按:同治《叶县志》卷九,同治十年刻本。